就是对方球员拿球,然后荷兰球员一窝蜂一堆人往前冲,感觉猛虎扑食的状态,这样的镜头放到现在会有点奇怪。
这个会跟越位规则有关。
越位规则改变之前,越位仅规定攻方球员不得在防守方倒数第二名球员前接球,于是会有荷兰队这种一窝蜂,如同小学生扑抢式的压迫防守。
等到后面越位规则有所调整,攻方球员回传处于倒数第二名防守球员前的队友不再属于越位,这种一窝蜂的逼抢压迫就消失了。
所以大家看古时候的足球视频,跟现在的有所差异,觉得奇怪的也不要觉得惊讶。这么多年足球规则都在变化,每隔一段时间调整会带来规则的改变。
规则一变,许多打法战术也会变动,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也得客观理解那个年代的环境,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那个时候足球的发展。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谈荷兰队盛产边锋的问题。
之前谈到雷诺兹,米歇尔斯在他这里学习了不少知识,雷诺兹执教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强调边路。球风开放,重视边路,多跑动,利用空间打击敌人。
最开始执教阿贾克斯期间,他制定了从梯队到一线队打法一致化的理念,想要实现人才源源不断、战术契合的永恒发展。
这么做有个好处,就是青年队、一线队大家学习的都是一套模板和踢法,直接从青年队调人到一线队,会很快适应,教练执教起来也不会这么费劲。
雷诺兹执教阿贾克斯期间,在他任下夺得过8次联赛冠军和1次荷兰杯冠军。
克鲁伊夫也是他挖掘的。
还真别说,这套传承也是有好处。就是在那个年代球员转会不是很发达的时候,有其合理的地方,就是会减少磨合的困难。
自从确定全攻全守的理念,还有思路,荷兰队就在边路狂飙的道路上无可自拔。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再到现在,基本上是延续433的套路发展。不管是培养球员,还是主教练建队体系的建设,都会延续这套思路进行。
一个中锋,配两名边锋,来个全能型的中场,两名边后卫也能够两翼齐飞,能上能下,这让球队的进攻体系变得很有立体感。
这么多年来,荷兰队一直不缺锋线球员,再差你也能看到有许多边锋、前锋出现,这也是得益于他们人才体系的完善,从青年队发展的时候就采取这个套路。
一线队踢什么,梯队就怎么踢,一视同仁一起教,让大家能够熟悉这套理念。
当然,荷兰队也并不是一直踢433,442也是可以踢的。范巴斯滕执教荷兰队期间,就曾经踢过这个战术,球队也变得务实保守起来。
阵型这东西是死的,战术是活的。是踢442还是433,这个也得根据人员的特点来确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即便是442阵型,球队的边前卫压上也很靠前,也会给人像是边锋的状态。
防守时可以当边前卫,进攻时变成边锋,442也可以随时根据对手的形势来让球员们进行变化。
同样,442也可以全攻全守,不是433阵型才能用这个战术。全攻全守指的是战术思维,执行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球员们怎么贯彻教练员的部署如何去踢。
就像442,既可以长传冲吊,也可以短传渗透,阵型压缩一点,球员保持层次感,紧凑一些也可以打出精妙的配合。
重要的话是战术和人员之间得有高度默契,得建立在11名球员的合作之上。
这样无论踢什么阵型,都可以获得成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