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番禺这两支龙舟队,又双叒叕在广州国际邀请赛上拿奖了!

洛浦、南村纷纷夺冠

今天,2018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在中山大学北门广场至广州大桥之间的珠江河段举行。

本届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赛事组委会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122条龙舟队伍报名,有近4000名运动员、传统龙12条、龙舟71条、彩龙31条、游龙8条等参与了今年的龙舟赛事。

赛事以“龙腾珠江展风采,百舸竞渡耀广州”为主题,共设4个竞赛项目:传统龙舟、600米直道竞速、22人龙舟600米直道竞速、彩龙和游龙。

今天下午14时许,各支龙舟队伍在珠江河面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番禺区由洛浦街龙舟队作为代表参加传统龙舟比赛。

最终经过激烈角逐,洛浦街龙舟队在“传统龙”的12支龙船队伍中脱颖而出,以快第二名3秒的成绩,勇夺第一名!

而在洛浦守候赛果的街坊们,得到洛浦街龙舟队获得第一名的消息,更是欢乐不已。从南浦大桥至腾龙苑的千米村道喜炮齐鸣、万人空巷,共同庆贺夺冠。

据了解,番禺区洛浦街龙舟队主要由东乡村龙舟健儿组成。东乡村龙舟文化源远流长,更是拿奖拿到手软。

从1981年至2011年,东乡村龙舟队先后多次参加市区重大龙舟比赛,夺得了:

1981年番禺地区龙舟竞渡冠军、1991年番禺区第六届“莲花杯”冠军,1994、1995年广州地区“生力啤杯”冠军、2011年番禺区第十三届“莲花杯”冠军、2012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彩龙竞艳一等奖、2013年番禺区第十四届“莲花杯”冠军、2015、2017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传统龙季军、2017年番禺区第十六届“莲花杯”获得冠军等殊荣,真可谓荣誉满满!

(2017年东乡村获番禺区龙舟赛第一名)

番禺区在邀请赛中拿奖还没有结束。彩龙竞艳环节中,南村村卜年堂夺得金奖,连续13年问鼎冠军!

小番不禁唱起来: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今天一早,卜年堂外燃起数十米长炮,火红的炮皮铺满地面,预祝龙船载誉归来。出发时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大雨,但南村的运动员们毫不畏惧,正所谓“蛟龙出水,气势非凡”。

今年卜年堂参赛的主题是“依水行舟,忠诚为民”。

获奖一次可以算作偶然,但卜年堂连续13年夺得金奖,这绝不是运气!据了解,南村村卜年堂龙舟队成立于2005年,一开始龙舟队是以速度赛为训练方向,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从2006年起转而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的“彩龙争艳”比赛。

没想到这种以创意为主的比赛,很适合卜年堂,他们也靠着独特的创意和对时事热点的准确把握,从2006年到2018年,连续十三年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彩龙争艳”组别的比赛,连续十三年获得金奖。

龙舟队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也把欢笑带给了大家。

洛浦上漖以“造龙”闻名

其实,洛浦街龙舟队能取得这么多佳绩,真是一点也不“意外”,因为洛浦上漖村的龙舟文化一直源远流长。

在6月16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直播间·端午节民俗地图》中,还对番禺区洛浦街上漖村的龙舟制作文化进行了报道呢。

上漖村是历史悠久的手工制作船只和维修基地,也是华南地区著名的龙舟制作之乡,已有140年以上的历史。

如今,上漖有龙船厂14间,厂区面积约4290平方米,集中分布于三支香水道上漖涌沿岸,均为临水而建。鼎盛时期,龙船厂一度超过30家,年产龙船约50艘。

(陈汉慧龙舟造船厂是广东最古老的龙舟制造基地)

在3D打印已经横空出世的机械复制时代,上漖村把良木变成龙舟,仍和数百年前一样,历经数十道工序,需要6个工人同时做工,每天工作8到10个小时,花费20天时间,钉入上百斤铁钉,耗去6立方的木材,其间还有无数次手工的打磨、抚平和拼接,方化为龙形。

经过多年发展,现在的上漖龙船厂不仅是珠三角地区龙舟制作的行业龙头,而且龙舟制作的订单远销至湖南、浙江、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已成功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1月初,打造龙舟小镇项目被列为2018年番禺区重点建设预备项目。在保育龙舟文化和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发展,让传统文化艺术在新的时代得以重焕生机。

此外,洛浦街拟构建龙舟制作行业新型发展道路,将上漖村龙舟制作基地内10余家相对独立的龙舟厂整合起来,成为龙舟制作联合体,并依托该基地建设一栋三层龙舟博物馆和游客服务中心,打造出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特色文化彰显、产业支撑明确的特色精品小镇,力争成为番禺区全域旅游的新亮点。

番禺龙舟文化源远流长

为什么我们番禺的龙舟文化这么强盛呢?其实和地理条件密不可分。番禺河网密布,水道纵横,非常利于龙舟运动的开展和龙舟文化的传承。

据史籍记载,番禺的龙舟文化已有上千年历史。五代南汉时(917~971年),明月峡、玉液池(今广州教育北路、越华路一带)是竞渡场所。每年端午节,南汉王令宫人龙舟竞渡其间(见宋方信儒《南海百咏·石屏堂》)。明末清初番禺的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详细描述了当年番禺龙舟竞渡的盛况:“五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上下,日已暮而未散。”

在历史的长河中,番禺的龙舟活动几度兴衰。1981年,番禺重新兴起龙舟竞渡活动,并组织了全县的龙舟竞渡。到了1986年,番禺举办了第一届“莲花杯”、“禺山杯”龙舟赛,这项赛事一直延续至今。

2009年,番禺区石楼镇被命名为“中国龙舟文化之乡”、“中国龙舟文化传承基地”和“广东省龙舟文化之乡”。 龙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并且名副其实地成为石楼乃至番禺特色民间艺术响当当的一张名片。

据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自明崇祯丁丑以来,石楼就有龙舟活动。“龙船饭熟老娘忙,托缽儿童喜若狂。寄语乖乖须吃饱,一生从此寿而康。”数百年间,石楼镇一直有扒龙船、吃龙船饭的习俗。

番禺的龙舟文化厉害了!希望这种龙舟民俗文化可以一直传承下去,更希望更多的番禺人能看到番禺的龙舟精神和民俗!

综合:广州市体育局、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Top